装企管理

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之三--寺庙

 

寺观

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,在风景秀丽的山林中,伫立着一座座佛刹古寺和一栋栋道观玄宫,这是信徒诵经祭拜、拈香顶礼之处,是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。僧人所居称“寺”,道士所居称“观”。历代遗存的寺观建筑蕴涵者中国文化艺术的丰富宝藏,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。

 
 

佛教传入

中国最早的时代几乎没有完整的宗教,只有崇天和崇祖的宗教形态。在道教未兴起、佛教未传入之前中国的宗教建筑形式多以祠庙的形式出现。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,大约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。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洛阳的白马寺。“寺”本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,如鸿胪寺、大理寺,由于最早从印度来的佛教徒住在鸿胪寺(接待宾客的公署),后来造的佛教建筑就借名为“寺”,以后“寺”就成了僧人所在的佛寺的通称。公元7世纪,佛教从内地和印度传入西藏,经过与当地原始宗教长期的融合,形成了俗称喇嘛教的藏传佛教。唐代汉族建筑技术随佛教传入之后,与原有的碉房建筑相结合,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喇嘛教建筑艺术。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,依山势布局,高低错落,巍峨庄严,展现出西藏寺庙独有的粗犷于雄劲之美。7世纪中叶,佛教也开始有缅甸传入云南傣族等地区,逐渐形成了中国了佛教的另一支南传佛教,并创造出富有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的佛教寺庙。

 
 

佛寺形式

佛寺的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。第一种形式是廊院式,即以一座佛殿或佛塔为中心,四周绕以廊屋,形式独立的院落,大的寺院可以由多个院落组成。建于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就是“前塔后殿”布局的典型。据考古得知,该寺院的主体部分有塔、殿和廊院组成,其核心是一座位于三层台基上的九层塔,塔北建佛殿,四周绕以围墙,形成一个宽阔的矩形院落。其余附属建筑,配置与主体塔院的后方与两侧。以殿堂为主的佛寺,特别是某些“舍宅为寺”寺院,为了利用原有房舍,常以前厅为佛殿,后堂为讲堂。第二种形式是纵轴式,即把各主要殿堂井然有序地布置在一条轴线上,每个殿堂前后左右各置一座配殿,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。大型寺院还可以并列两条或三条轴线。现存河北正定的弄兴寺大体上仍保持宋代布局,就是纵轴式布局的实例。佛寺的基本格局有一定的特征,一般是有主房、配房等组成严格对称的多个院落形式。在主轴最前方为山门即寺院的入口,有的由于地形或其他原因不做山门,就直接为天王殿。过天王殿进入寺院中最大的院落,院落左右分设钟楼和鼓楼,坐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大雄宝殿,这是全院最重要的建筑,左右常有配殿。正殿的后面常建有佛堂,最后进院落通常为两层的藏经楼,主轴的两侧发布禅房和僧房等。第三种形式是自由式,其建筑布局是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而创立的,所以种建筑形式多在藏族地区,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主轴线,按照地形为自由地布局寺院各类建筑。如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的扎什伦布寺,依山势而建,层层叠叠,高低错落,金顶碧瓦,气势磅礴。

 
 

佛教文化

佛教是在中国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宗教,它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,如殿阁、佛塔、经幢、石窟、塑像、壁画等。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,而中国传统文化也给佛教极大的启发作用,两者的融合过程可以从建筑装饰纹样的嬗变中找到依凭。在佛教传入之前,汉代的装饰纹样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各种纹样如龙纹、云纹出现在各种器皿、家具、建筑的装饰图案中。佛教的广泛传播,使许多具有佛教意义的形象如飞天、莲荷、火焰背光等成了礼佛之地的主要题材。随着佛教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,外来的火焰纹、卷草纹的形态起了变化,逐渐具有中国传统装饰中云气纹、水波纹的飘逸风格,并发展形成唐代的卷草纹样。就佛教建筑局部的装饰而言,还保留着若干外来的影响,如火焰形拱门、束莲柱、卷涡纹柱头等,但从整体来看,局部上都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。如石窟建筑中所表现的外檐柱廊与斗拱装饰,以及廊院式佛寺平面布局、木梁柱屋架、庑殿或歇山屋顶、鸱尾、筒瓦和勾栏。

 
 

分享到:
 
美佳装饰ERP联系方式